10月20日,兰州石化精细化工部精益QC小组代表、装置工艺工程师郑少华,自信满满地向大家展示最新成果:“最近两个月,乙苯产品合格率跃升至100%,直接减少回炼损失近36万元。”这些效益,正是这个QC小组成员深耕小改造、花小钱办大事的有力佐证。
今年1月,兰州石化干气制乙苯装置的一组数据显示,工业用乙苯中的二甲苯含量连续两个月超标。“这就像卡住了下游苯乙烯产品质量的‘命门’,产品纯度上不去就得降价销售,损失很大。”郑少华解释道。
面对难题,QC小组没有盲目行动,而是回归兰州石化一直倡导的“用数据说话”的根本方法,将两个月来的180组不合格数据逐一“解剖”,按反应、精馏、分离等不同单元归类分析,逐一排除各种“病因”,寻找“病灶”。
经过数据比对和深入分析,关注的重点最终锁定在催化剂烃化反应、干气进料温度控制等问题。然而,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,常规处理需要加装白土吸附罐,不但要增加100多万元的投入,改造还需要全线停车,代价巨大。
如何用小而活的方式达到同等效果?小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,最后确定在流程上做“微创手术”。大家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:把原料苯送回精馏单元,以精馏分离碱氮;调整苯塔进料板位置,降低塔釜温度,控制甲苯含量;优化干气进料流程,投用三、四段冷进料,降低温度……一系列措施的实施,解决了制约乙苯产品质量的难题。
各种改造几乎无须新增投资,且不影响正常生产。经过两个月的流程调整、参数优化与效果验证,乙苯产品合格率成功跃升至100%,大幅减少了回炼损失,实现了小改造带来大收益的良好效果。






